三原微帮

时间:2017-05-11意向客户:
  • 品牌名称:微帮平台
  • 认证状态:已认证
  • 三原微帮微信号:aaa992878
  • 所在地区陕西省
  • 加盟状态:招商中加微信aaa992878抢占名额
  • 粉丝数量
  • 三原微帮广告价格
三原微帮简介

 三原史称“甲邑”,古称“池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因境内有孟候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三原为古京畿之地,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县,已有1560多年历史,素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美誉。县域面积57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7万亩,辖1街道办9镇4中心172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42万(2010年)。三原地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等周边大中城市的弧心位置,东与临潼、富平、阎良相连,南与高陵接壤,西邻泾阳、淳化,北靠铜川新区、耀州区,是陕西关中“一线两带”建设的经济腹地和省会西安的北大门。三原距西安3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20公里,境内咸铜铁路横贯东西,延西高速(G65W)、西铜高速(G65)公路纵穿南北,210国道、208省道和107关中环线纵横交错,发展区位优越,交通四通八达,规划中的阎良到咸阳机场的城际铁路从县城南部经过。三原是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八个“卫星新城”之一,县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15万人,是咸阳乃至关中地区人气最旺、人口最多、商贸最繁荣的县城之一。2015年6月28日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三原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关中地区在县级设立的首家省级高新区.。

W020170509769490342188.jpg

历史沿革

<br>地名由来<br>《元和郡县志》卷1京兆府三原县:“以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曰丰原,北曰白鹿原”,故名。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移龙桥镇,即今三原县治。[1] 三原(5张)<br>历代沿革<br>汉池阳县地,东汉时由于羌族作乱,永初五年(111年)之后,北地郡徙池阳县。前秦苻坚于县西北今淳化县固贤置三原护军,以其地南有丰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故名。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改置三原县,永安元年(公元528年)三原县治由今淳化县固贤迁今城关镇西北15千米清水谷。北周析东北部设华池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销华池县。三原县夜景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迁治清水谷南故任城,并更名池阳县;武德六年复迁治故地更名华池县,并析县境东北地另置三原县,属泉州;贞观元年(公元624年)撤销另置的三原县,复改华池县为三原县,属雍州;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属鼎州,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属雍州,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属京兆府。五代梁属永平军。五代唐属耀州。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原县治迁唐高祖献陵附近。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迁治龙桥镇(今城关镇)。明、清属西安府。1913年属关中道。1939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1953年,县改隶渭南地区;1956年10月改由省辖。1984年,咸阳地区改市后,三原县为咸阳市辖县至今。

640.webp (1).jpg

行政区划

<br>历史辖区<br>周代初,三原县是焦获的组成部分,焰狁族定居之所。秦汉至西晋,与泾阳同为一域,治所先名泾阳,后曰池阳。秦属北地郡、汉属左冯翊。前秦苻健皇始二年(352)设三原护军;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罢护军置三原县,属北地郡。三原之名始于前秦,护军幕府县治治所在今马额乡以北的耀县境内。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诏析北地郡之三原县为建忠郡,属北雍州。《北史·毛遐传》载:“明帝以鸿宾兄弟所定处多,乃改北地郡为北雍州,鸿宾为刺史。诏曰此以昼锦荣卿也,改三原县为建忠郡,以旌其兄弟”。北魏孝庄帝永安元年(528),于三原县(境内)置北雍州治所。因永安年筑城,故名永安。故城在今淳化小豆村。《陕西通志》:“毛鸿宾义栅即永安故城,有唐贞元间碑载此地遗事;今地属淳化,嘉靖间淳化人磨作儒学碑矣”。《贺志》:“毛鸿宾义栅在县西北六十里小杜村”。据此可知小杜村在淳化境内,今名小豆村;与三原县城北11公里之杨杜村实非一地。隋文帝开皇三年(583)以县三原县人民广场隶雍州,后属京兆。县治在永安镇(今富平境内淡村一带)。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又徙(隋)故所,改华池县,仍分治三原县(《新唐书》作“析置三原县”),隶北泉州。“分治三原县”,即华池与三原并列,南北分治。华池县治在北,三原县治在南。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省(撤销)泉州,改华池县为三原县,隶雍州。《新唐书》载:“贞观元年,……华池改为三原县,永康陵在北十八里,献陵在东十八里,庄陵在西北五里,端陵在东十里。”按此方位,唐初池阳及贞观后之三原县治当在今西阳镇东北不远处。附近有城南管、城南李村可做参考确定县治处所;又据康马堡一带老辈居民回忆,民国时期当地有“古池阳”残碑一方,农人曾用作打土坯基石之用,所打土坯之上“池阳”二字,赫然在目。五代梁朝,三原县属西安府,县治仍在西阳镇东北之故任城。五代的唐、晋、汉、周时、三原县改属耀州,县治在故任城。宋、金、及元初,三原县仍属耀州府。县治在故任城。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县治迁徙至龙桥镇,即今之三原县城。历七百余年至今。明代,三原县先属耀州;后因西安省府公文、差旅,反溯倒行,实为不便,弘治三年(1490)改属西安府。清承明制,县名、隶属均无变化。民国时期,先实行省、道、县三级建置,后废道,在省、县间设行政督察区。三原县属咸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第十区)。1949年5月14日三原解放,县人民政府迁入城内。县城设陕甘宁边区三原分区专员公署,辖三原、泾阳、高陵、富平、耀县、铜川、淳化7县。1950年5月撤销三原分区,县隶属咸阳地区。1953年县改隶渭南地区;1956年10月改由省辖。1958年12月,泾阳、三原、高陵、淳化四县合并,统称三原县。合并的县人民委员会设在三原城关镇,辖14个公社;另设三原城市管区,辖城关镇。1961年8月国务院批准陕西省调整专县行政区划,撤销泾、三、高、淳大县建制,恢复三原县制,隶属咸阳地区。1984年,咸阳地区改市后,三原县为咸阳市辖县。[3] <br>今辖区<br>三原县辖城关街道办事处、渠岸镇、陂西镇、鲁桥镇、大程镇、西阳镇、 嵯峨镇、新兴镇、独李镇、陵前镇、城关街道办事处高渠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陂西镇安乐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陵前镇马额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大程镇徐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1办9镇4中心所辖172个行政村。[4]  城关街道办事处(17个)夜景<br>  东关村、水津村、五一村、油坊道、南关村、西关村、七一村、新庄村、新立村、大李村、南道村、土官村、龙桥村、龙中村、五四村、西社村、麦刘村<br>  渠岸镇(9个)<br>  兴隆村、名林村、渠岸村、惠家村、大吉村、大村王村、吴村盖村、黄毛村、仇阳村<br>  陂西镇(13个)<br>  陂西村、渠家村、木赵村、大华村、西贾村、西邓村、王化村、庙东村、东尧村、大门村、南李村、三桥村、庙张村<br>  鲁桥镇(11个)<br>  西街村、楼底村、南街村、民联村、孟店村、东沟村、坊南村、峪口村、东里村、惜字村、武家村<br>  大程镇(12个)<br>  东刘村、王店村、小王村、义和村、吴家村、金尧村、太和村、屯王村、荆中村、大程村、西张村、等桥村<br>  西阳镇(11个)<br>  东寨村、五泉东村、西北村、正风村、武官村、光明村、五泉西村、武官西村、马张村、西南村、五联村<br>  嵯峨镇(20个)<br>  张岳村、三联村、大盘村、天井岸村、杏树碱村、屈家村、官庄村、小盘村、河西村、槐树坡村、唐陵村、冯村、寨子村、洪水村、杨家山村、杨杜村、赵家村、三社村、樊家河村、岳村<br>  新兴镇(16个)<br>  曹惠村、岩尧村、丰王村、秦家村、张家坳村、和平村、五四村、焦寅村、红旗村、新兴村、南社村、五爱村、里寨村、牛安村、柏社村、塔凹村<br>  独李镇(12个)<br>  新庄村、北李村、张刘村、仁里村、赵渠村、苏化村、刘官村、王马村、南仵村、双桥村、王店孙村、黄李村<br>  陵前镇(12个)<br>  柴窑村、长坳村、曹师村、陵前村、甘涝村、长坳古镇墩台村、口外村、上河村、铁家村、肖家村、大寨村、焦村<br>  城关街道办事处高渠社区便民服务中心(8个)<br>  周肖村、申家村、八里焦村、丁留村、汤官村、西秦村、罗李村、和平村<br>  陂西镇安乐社区便民服务中心(11个)<br>  西毛村、蔡王村、山西庄村、新庄王村、东毛村、共富村、余渭村、雁北村、荣合新村、安乐村、桃李村<br>  陵前镇马额社区便民服务中心(11个)<br>  魏廻村、邓家村、新安村、邵村、郑家村、南王村、马额村、高家村、郝家村、文龙村、蒙家村<br>  大程镇徐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9个)<br>  朱家湾村、桃沟村、老庙村、冯家塬村、福音村、毕家沟村、徐木村、苟家村、永和村

人口

<br>人口<br>三原县城隍庙牌坊唐,宋人口较为稳定,元代锐减。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原县始有户口确数,查实3.27万人。清康熙诏“圣世滋丁,永不加赋”,鼓励人口增长。清末到民初,战争连年,灾疫交加,人口锐减。泾惠渠修成和陇海铁路通车,使三原县人口较快增长,基本稳定在10万左右。建国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人口增长较快。1965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收效甚微。1975年后,切实推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得到一定的控制。1990年三原县总人口36.01万,比1949年净增2.5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26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基本达到国家限定的指数,成为省、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2007年,三原县人口总户数为131047户,总人口为4066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2077人。农业人口324581人,非农业人口8207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79.82%和20.18%。迁出人口4470人,迁入人口579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迁入2915人,迁出1816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58‰,死亡率为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8‰。2010年,三原县户籍总人口为420316人,其中农业人口333437人,非农业人口86879人。总人口中男性212156人,女性208160人,人口性别比为101.92。总户数141196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3人。全年出生率9.82‰,死亡率5.35‰,人口自然增长率4.47‰。[9] 2012年,三原县户籍总人口为423591人,其中农业人口279820人,非农业人口143771人。总人口中男性214144人,女性209447人,人口性别比为102.24。总户数143136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2.96人。常住人口40.6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11‰。[10] <br>特产<br>疙瘩面系光绪年间城内“悦来馆”的伙计,绰号“帽盖李”者创制。其特点是:面条细长柔韧,臊子油而不腻,浇酸而香。细品慢咽,回味悠长。该品食用的方法也很讲究。食用前,先舀一小碗酸汤,谓之“渴汤”尝鲜。食用时需小碗两个,一碗盛酸汤,一碗盛面条(约50克)。食汤面时,向面碗内浇上臊子,倒入酸汤;食干面时,用筷子挑起面条,在酸汤内涮热涮匀,然后放回原碗,浇上臊子。[11] 三原泡油糕泡油糕泡油糕是三原县很有名气的传统小吃,其渊源可上溯至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名点“见风消”油洁饼。馅是用白糖、黄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开水、大油烫熟的富强粉。包好放到花生油锅里炸,等面上一起泡,就捞出来,吃起来味道酥甜可口。面粉烫熟,加入辅料,入油锅炸制而成。泡油糕是用水烫面、大油、黄桂、白糖馅等原料制成。[12] 蓼花糖三原县蓼花糖,始产生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已有490多年的历史。三原县蓼花糖,其外表包裹有白糖粉与芝麻仁两种。系用新鲜优质糯米,上等黄豆、白糖、植物油等为原料,佐以熟芝麻。其加工工序,经选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擀片、搓条、制坯、阴干、贮存、发坯、油浸、炸制、浇浆、挂皮等24道工序制成。一般冬季制坯,四季加工成品。从投料到出成品大约需要半年时间。

推荐平台

客服微信

关注公众号,生活更简单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