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你行吗?

时间:2017-05-05 18:14:02来源:麒麟站长作者:adminc点击:

春晖杯北美创业的组织者请我给感兴趣创业的年轻人励志一下,我去讲了两次,主要基于我在美国加州的创业经历展开。感受到日益高涨的创业者的热情,我决定将这两次的演讲内容整理润色成文,并稍做补充,希望对更多有志于在美国或中国创业的朋友有帮助。

踏上新征程

大约17年前,我的风投好朋友把几个来北京实习的伯克利Haas商学院毕业生介绍给我。他们不愧是Haas的好学生,巧舌弹簧,把商学院和加州伯克利说得天花乱坠,其中一个校友在伯克利还有一个大House,说可以便宜租给我一间。

那时在国内我有份很好的工作,主要协助一些世界知名企业的市场进入,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去过不少国家,全身上下都是名牌,出差经常住行政楼层。不过久而久之,我觉得这一切也“不过如此”,得有点什么追求。想去美国上商学院的念头由来已久,苦于工作之累,一直没能执行。和Haas毕业生的接触后,我痛下决心。

伯克利,我来了

把工作辞了后,我来到伯克利,落脚在北京认识的Haas校友Kevin的家中。他和太太都是Haas校友,搞IT,在IBM和甲骨文工作。Kevin果然信守诺言,租给我一间房,窗外远处可见旧金山大桥。离房子不远的山上就是高尔夫球场。我很喜欢这个新家。不过没多久,它变成我美丽的囚狱。

90年代末,美国高科技的泡沫已经非常大。我在国内不是从事这方面工作,对此一无所知,尽管出差来过美国,对美国的了解也只是皮毛。Kevin不是一般的房东。上Haas之前,他在美国IBM从技术干起,后来进入公司的风投部门,参与软件投资的评估,Haas毕业后进了一家咨询公司。House里的另一个房客Dan,祖籍瑞士,上商校前已经在美国生活和工作多年,建一手漂亮的财务模型,用起Excel象弹钢琴。刚毕业没多久,丝毫不着急找工作,悠哉悠哉地享受加州的阳光。

有一天,Kevin很严肃得把我和Dan叫到一起谈话。他说他准备辞职自己开公司,要我们两个做他合伙人,三人拿相同数量的股份,今后上市一变现,就是一大笔钱。他还说,现在特别容易融资,到处都是钱,格林斯潘一再强调不会加息,过了这村没这个店,要干得快。虽然我不是很懂他说的,还是痛快答应了。我除了申请学校,也没什么别的事做,长点见识嘛。Dan也答应入伙。我们三个同在一个屋檐下,平时相处挺融洽,一起做事应该无妨。

进入快车道

办公司得有东西卖吧?Kevin的脑子转得快。他喜欢喝葡萄酒,离伯克利不远的Napa Valley有不少庄园,我们是常客。一天,他激动地向我们宣布,新公司卖红酒,在网络上卖,就是现在说的电商,公司名字他都想好了,叫Wine Republic (葡萄酒共和国)。

我和Dan也没多想,说干就干。我们三个分工合作,我负责做调查和写商业计划书的文字部份,Dan负责预算和建模,Kevin主要跑外联和技术。网站很快起来了,但我们发现,这条路走不通,美国每个州对葡萄酒销售都有自己的规定,限制很多,线上卖做不大。

Kill it (关了它)。 Kevin干脆利索地做出决定。他用过来人的口气告诉我,进商学院的第一课就是搞懂 Sunk cost (沉没成本),我当时的理解就是情况不妙就果断割肉。Dan支持Kevin,我少数服从多数。

新想法

“共和国”倒了,新主意还没有想出来,我们三个整天坐卧不安每天一早6点,先是Kevin屋里的闹钟响,随后是他冲下楼的脚步声,然后是磨咖啡豆的声音,屋子里一会儿便弥漫了咖啡的香味。Dan总是这个时候慢条斯理地下楼去蹭杯咖啡。每天的“晨会”,我们三个裹着睡袍,蓬头垢面,睡眼惺忪,在客厅角落坐下。几口咖啡下肚,Kevin精神头来了,嗓子也高亢起来,带领我们头脑风暴,当然少不了对彼此各种愚蠢主意进行冷嘲热讽,唇枪舌剑,激动的时候还会拍桌子,搞得不欢而散。

不记得历经了多少次头脑风暴,终于,新的想法诞生了。

这个想法源于死去的“共和国”项目。我们在和葡萄酒公司开会时,他们时不时会提到一个另他们头疼的问题 - 很难管理网络上的宣传内容包括保持全球标价的一致。总部的酒价格和宣传材料经常要改,美国以及世界各地的经销商根本没办法同步改变他们的网站内容,总部也没办法盯着每一家经销商的网站,太多了。所以,经常出现标价混乱内容不一致的情况。我们推而广之去了解其它一些消费品行业,也有类似的苦衷。痛点找到,就是它了

毕竟是搞技术出身,Kevin很快有了初步想法用什么方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接下去又开始一轮商业计划书撰写。因为是个很抽象的东西,写起来非常吃力。我负责写初稿,做调查,写完一章,转给Kevin,他按照自己的思路重新写过,变得面目全非。转到Dan那里,又情不自禁大刀阔斧自做主张大改特改。结果,第一部份半天也无法定稿,我们三个已经吵得不可开交。好在最后大家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进行自我检讨,并提出改进意见。后面几个部份相对顺利一些。

从来没有那么深刻体会什么叫: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绞尽脑汁、精疲力竭。我们三个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写,开会,吵架,接着写。我们在短短时间高速完成第一稿,非常稚嫩,但该有的部份都覆盖到了,这个报告包括附件部份约50页,字字心血凝成,之后还一直不断修改它,说为它呕心沥血也不为过。

商业计划书目录部份
商业计划书目录部份 (第n版)

有趣的是,我未来的老公在美国东岸纽约,几乎同一时间被几个创业者请去写商业计划书,帮他们筹划创业和融资,创意是体育产品电商。高科技泡沫也蔓延到了东岸。他当时刚从华尔街出来,正在逐一征服世界各大高峰。他的商业计划书光财务预算就做了30多页!当然,他们的商业计划墨汁未干,泡沫就破裂了......

商业计划书财务预算

100+万美元

接下来就是找钱。除了重点搜索伯克利校友圈,我们广为撒网,见人就问。我还向中国求助。有一天,我在电话里和一个潜在投资人介绍我们的业务,让对方给我一个公司邮箱好给他发Executive Summery。刚放下电话,发现Kevin和Dan都站在我旁边,一脸惊诧的神情。他们问我刚才和谁聊,我说,一个叫什么Michael Moritz的,搞风投。“Gee, " 他们瞪大了眼睛。我以为做错什么事, 有点紧张。我说,我在中国的美国朋友以前和他一起当过记者,很熟,给了我他的电话,我打电话去要Michael的公司邮箱。他们问,“你知道他是谁?“ 我说不太清楚。当时我浑然不知Michael Moritz是怎么的鼎鼎大名,也全然不晓红杉资本。Kevin和Dan不知道说我什么好。

虽然遍地都是钱,融资进展并不顺利。有很多东西我们没有想太透。所以常常没几句话就被投资人“请” 回家。回到家,先自己互骂一通出气,撒完气,再坐下来针对每次见面会回答不了的问题作调查找答案,然后Kevin会烧一顿好饭菜给大家补补元气,以待再战。周而复始。一段时间下来,投资人的拒绝甚至无理或不耐烦我们都处之泰然,说好听点,见识广了,说难听点,脸皮变厚。

我们选Kevin作为每次路演的主讲人,他比我们见识多,尤其比较懂技术。不过Dan和我后来注意到,因为Kevin是搞技术出身,如果风投的问题把他难住了,他情不自禁爱从技术的角度回答,尽管有些问题和技术没有什么关系,结果投资人越听越糊涂。 Kevin最后接受我们两个的建议 - 去借一个好口才的和投资人侃,慷慨地分股权给他。多方寻找后,我们聘了一个顾问“侃爷”。情况大有改善,而且他对我们出去和投资人沟通的言行举止也作了些指导和规范。

我们终于融到100多万美元

一拿到钱,马上招兵买马。当时加州还有口气的差不多都在创业,招人很困难,得从大公司挖人。我们的原则是,只要是个人而且肯签约的,就拉进来,除了每月发全额工资,还要给股权。记得当时招了一个销售。可他每天很少联系业务,基本在那里闲聊。偶而打个电话,也辞不达意,语无伦次,我怀疑他精神有点不正常,偷偷把Kevin和Dan叫到一边,把看法告诉他们。Kevin说,费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一个销售,再观察一段时间吧。

10多个软件工程师进驻我们的House,Kevin恨不得大家不吃不喝把活赶出来。整个House一夜之间挤满了人,变成一个工厂。倒是没过多久,第一版产品推出,第一个客户是一家在Napa Valley的法国酒庄园,第一张支票5000美元。

冲刺A轮

有客户后,故事好说很多,我们决定冲刺A轮这时有家风投找到我们,说很喜欢我们的产品还有团队,答应给我们3000万美元,不过要求我们力争两年内上市,为了尽快上市,得修改业务模式,提高单笔销售额,5000一单是小打小闹,上不了大台面,改好产品就投钱。

3000万美元对我们可是笔大数目,我们格外激动,不假思索决定不论花什么代价都要满足风投的要求。工程师加班加点修改产品。出产品的那天,由Kevin给全体人员作介绍。开始他还特别兴奋,在白板上又写又画,越往后讲,开始云里雾里起来,最后不但听众晕了,他自己也讲不下去。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个怪物该卖给什么样的客户?

没等我们琢磨出答案来,风暴袭来,硅谷失守,融的钱继续烧着,产品卖不出去,我们的风投踪影皆无,最后发不出工资,一屋子的工程师作鸟兽散,Kevin后来想还原老产品,但为时已晚。

我们又回到3人世界。阳光灿烂的加州陷入寒冬之中

结语

好在我如愿被Haas商学院录取并完成了学业。2002年底,我只拎一大包T恤杉,我的家当,去了纽约。好在渐渐在纽约站稳了脚跟,有机会亲手创建新业务,做投行,孵化想法,帮助各阶段企业成长或起死回生,在此过程中,与不少企业家、创业者以及投资人零距离接触。

多年之后回想起在加州的那次创业,早些时候的bitterness (苦楚的感觉)逐渐淡去,剩下的是比较客观的理解与沉淀。我应该承认,那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千金难买。至少它是一次高强度的真枪实弹的演习,我从思维上得到很好的训练,得以洞察美国的创业程序和创业环境。我有时在想,如果把这个项目推迟到现在做,我们会怎么做? 我们是否会成功?从想法上看,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CMS)正是萌芽于我们创业的时候,到现在才成熟起来,按说我们还是找准了切入点。我们三个原创人都比较成熟和有经验,而且具备很强的执行力。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客服微信

关注公众号,生活更简单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