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阅读回归的时代,主编死了,内容永生

时间:2016-02-17 10:41:13来源:作者:[db:作者]点击:

  摘要:新媒体野蛮拓荒时代已经结束,良币驱逐劣币才是自然之理,重阅读的回归已经呈现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新媒体时代,主编死了,而价值终将永生。

  

重阅读回归的时代,主编死了,内容永生

 

  开宗明义,我们先说明什么是“重阅读”,以便读者对我们之后所讨论的对象有一清晰之了解。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重阅读本质还是阅读,与轻阅读并不会有绝对的距离,都符合阅读本身的一些特性,比如阅读的基本目的都是为了获取信息。而“重阅读”和“轻阅读”这点共同之处,却导致了虽然难以严格区分,但其实非常不同的特点和产生的影响。

  我们可以借用香农在信息论中对信息的定义加以说明——“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或存在方式的不确定性的描述”,翻译成人话就是信息即无知。香农的定义将信息完全的客观化、概率化,但我们都知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同样信息量的信息对不同人的价值是不同的,也就是从信息到价值还存在一层转换,而读者最终获得的还是价值。CuriosityChina根据腾讯2015年业绩报告对2015微信用户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中很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特征:

  

重阅读回归的时代,主编死了,内容永生

 

  可以看到以方便生活或者是学习知识等获取价值为目的的公众号用途占据了绝大多数。

  那是什么最终导致了轻阅读和重阅读的不同呢?答案已经很明显,如果以微信文章为例,就是一篇文章中的信息量的多少,或者更准确的来说,价值量的多少。这点区别呈现出来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章形态,轻阅读的典型是娱乐八卦、心灵鸡汤,而重阅读则接近于“澎湃”或是“大象公会”。

  轻阅读的价值量更少,所以一般文章也比较简短,依赖于耸人听闻的标题等方式来进行传播;重阅读恰恰相反,一篇好的文章少则数千字,多则数万字,阅读一篇文章需要投入相当的时间甚至是反复阅读,对于碎片化理论的信奉者这是不可解释的,但其实正是碎片化导致了这一“新的”重阅读形态的产生,这点我们将在第二部分“阅读的价值价格关系”中做进一步的解释。现在,我们先来看看重阅读时代的“回归”,之后再分析其原因。

  重阅读时代的回归

  用“回归”来形容重阅读时代的到来是再合适不过的,因为在人类有历史记载文明产生之后,阅读一直都是重阅读。

  因为文化权力一直掌握在文化精英的手中,无论是封建时代的“耕读传家”,还是工业文明相伴而生的现代报业,书籍、报纸的编纂者都是文化精英,而有能力阅读的受众同样也是文化精英,这样的结构的直接结果就是主流的重阅读趋向。

  直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产生,彻底的打破这这一状况。因而美国《新闻周刊》中文刊前执行主编陈序给《主编死了》一书所拟的副标题是“没有主编才是新媒体”,“主编死了”代表的是文化精英媒体权力的终结,随之而来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传播中心的时代。

  技术手段带来的传播成本的极大下降,造就了轻阅读繁荣,尤其是一批微博大V和网红影响力的迅速崛起,140字作为一道分割线曾经被认为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划分。但是,历史总是喜欢闲来无事和人类开个玩笑,一朵乌云从微博在中国风行不久就笼罩在了微博的头上,对,你没猜错,就是长图。

  长图最早被谁采用我们无需深究,但是长图出现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甚至是可以说把微博这个轻阅读的代表推到了十字路口。长图的出现最直接的目的是打破微博140字的铁律,智慧的“劳动人民”用图片绕开了字数的限制,同时也埋下了重阅读回归的伏笔。其存在的暗含着在微博这样以轻阅读为代表的平台上,实际存在着的非常强烈的重阅读需求。

  在重与轻的博弈之中,微博一让再让,既有长微博,又有长文章,在最近,终于放出了放开140字限制的消息,而Twitter早已传出了类似的消息。一再与轻阅读初衷渐行渐远,最更本的压力就是用户需求的转变——轻阅读已经很难满足用户获取价值的需要。

  •  1/3
  •    1 
  • 2
  •  
  • 3
  •  
  • 下一页
  •  
  • 尾页

    客服微信

    关注公众号,生活更简单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